「肺癌病人關注組」力撐港大「家支援」 共同願景:沿「癌」有人陪伴 一起努力前行

Mar 21, 2025

我成立「肺癌病人關注組」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想幫助其他癌症病人,而香港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科一班有心的醫護,亦明白很多人都面對這種困境,於是便製作及推出「家支援」應用程式,讓病友及照顧者可以得到更全面的支援。

在第一日知道自己患上肺癌,內心的煎熬難以言喻,身邊的伴侶亦不好過,可見在漫長的抗癌路上,癌症患者及照顧者都會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有時想多了解自己的病患及求助也無從入手。我成立「肺癌病人關注組」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想幫助其他癌症病人,而香港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科一班有心的醫護,亦明白很多人都面對這種困境,於是便製作及推出「家支援」應用程式,讓病友及照顧者可以得到更全面的支援。

記得三年前,疫情仍未退,我戴著口罩與「家支援」項目負責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腫瘤科臨床助理教授陳穎樂醫生在醫院的咖啡店見面,了解到項目的目的是為晚期癌症病人排難解憂,當時已經覺得一定要支持。所以當陳醫生邀請我出席「家支援」的「伴你同行」展覽其中一個環節時,我二話不說便應承下來,而且更付出我的第一次——編製一份Powerpoint。

這個名為「走過高山低谷——沿『癌』有你」的分享會,除了有我分享肺癌經歷之外,還有另一名同路人Christine(霍俊楊),而陳醫生就是主持人。

當陳醫生問我如何發現患病時,我就在電腦打開精心製作的PPT,重述我由2022年底開始,因為膊頭痛而發現有病理性骨折,再然後確診是第四期肺癌,期間的晴天霹靂、忐忑不安,每每提及我依然心情激動。我亦再次「自首」,坦認當初將膊頭痛當是五十肩,並自恃在醫藥界多年經驗而「自己醫自己」,做法是錯上加錯,呼籲大家不要有樣學樣。

我一直覺得,檢測發現所患的是ALK肺癌,是一個上天賜予的的恩典,因為服用相關的標靶藥之後,病況控制得相當好,人人都說我不似病人。陳醫生也說,由於肺癌有很多標靶藥可用,所以病人都會進行腫瘤基因檢測,其中ALK更是一個「不錯的靶點」,因為標靶藥的療效相當理想。

我也以過來人的身份,鼓勵其他病友,抗病路上「你並不孤單」,香港有很多病人組織及支援,譬如「家支援」,可以提供幫助。坦白說,過去肺癌的存活率不高,導致針對肺癌的病人組織廖廖可數,驅使我在病情穩定後決定成立「肺癌關注組」,亦是想將自己的經驗與其他病人分享,倡導當局引入更多新藥,令病人可以有更多治療選擇和希望,尤其希望可以推動以低劑量電腦掃描作肺癌篩查。

陳醫生亦十分支持低劑量電腦掃描肺癌篩查,有助盡早找出患病個案,提高治療的成效,而不少國家亦已經推行相關的篩查計劃。

其實,「伴你同行」展覽也展示其他病友的故事,我只是其中之一,同場出席分享會的Christine,亦是一名堅毅不屈的抗癌鬥士。

洋溢著自信的Christine,外表完全不似患病,而她與我的共通點不但同樣有信仰,我們還犯了相同的錯誤——漠視了患癌的訊號。我把膊頭痛當是五十肩,Christine則以為體重下降、膚色加深及茶色尿等等異常,通通當是減肥和戶外運動所致,噁心不適也當是腸胃炎,直至2021年某天,準備外出跑步時心臟突然狂跳,求醫生才發現患病。

她憶述,知道患上「癌王」後,獲知道無法以手術切除,只能做她最抗拒的化療,心情實在難受,幸而她有信仰,並立即祈禱,表明願意接受考驗,求能照顧父親到老。結果翌日她即收到好消息,外科醫生評估後認為可以進行手術,於是她正式踏上抗癌之路。

Christine坦言,切除部份胰臟、胃部、十二小腸等組織的大手術沒有擊倒她,但術後化療期間,藥物令她在病房失禁,要醫護人員料理,使她感覺毫無尊嚴,甚至完全否定自我,最終她透過禱告捱過難關。

一場大病,Christine的體重由以前的100公斤腰斬至58公斤,過後她明白健康的重要,於是開始運動鍛練,今年更成功挑戰半馬,難怪她也笑說「病咗之後反而健康咗」。

我很欣賞Christine,縱使胰臟癌的五年存活率只有5%,而她已經抗癌接近4年,但她未覺得是威脅,反而力言會「會努力活每一日」。我也一樣會繼續活好每一天,盡自己的能力,幫助更多的人,以回報天父爸爸的愛。

下一篇

【杏林在線】影像掃描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