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癌症藥資助及篩查 提升醫療改革成效

Jul 13, 2025

醫衞局副局長李夏茵下月起出任醫管局行政總裁,正如議員所言,相信其政策局經驗有助她跳出框杜,更有力地推動醫療改革。回想起今年早前的時候,​醫務衞生局聯同醫院管理局舉辦了首場公營醫療收費改革區議會簡介會,向多名區議員和地區人士詳解改革內容,特別是加強保障病人的措施。當中提到加強醫療保障的三大措施,優化醫療費用減免機制、引入公營醫療全年收費上限一萬元和加強創新藥物器械的應用及資助,筆者認為是事在必行的正確改革,若能參考新加坡設「癌症藥物名單」的經驗,以及把癌症篩查計劃普及化,將可提升醫療改革成效。

本港公營醫療的公帑資助比率高達97%,早難以持續,而且對輕症患者資助比例太多,但對重症患者卻支援不足,必須思考如何慎用公共醫療資源。有急症室求診人士僅輕微頭暈身㷫;癌症等重症患者往往面對高昂藥費和醫療開支。醫管局數據指,目前大約有50,000名重症病人自費購藥,有30,000名更是需全額自費,且超過2,000名病人所需付出的費用更是高達10萬元以上。如今改革措施設定公營醫療費用封頂額度;除自費藥械外,所有收費項目均涵蓋,是一大德政。而針對癌症和罕見病病人的自費藥物,醫衛局也可以考慮更多方式,平衡入藥與費用,確保好藥港用,有更多治療的選擇。

新加坡做法,是將藥物資助分為「標準藥物清單」和「癌症藥物名單」。後者由新加坡衛生部2021年制定,納入經臨床驗證、成本效益更高的癌症治療藥物,清單上的藥物可使用相關保險計劃報銷治療費用,資助額視病人收入,為40%至75%。醫衛局若能參考此做法,能為未納入安全網的重症中產病人,透過公私營合作,推醫療費用減免,例如由保險公司推出藥物名冊的保險,政府作一定比率資助,餘下藥費由病人自理,此三方共付模式有助患者負擔經批準的癌症療法。 設立清單也有利當局與醫生溝通,共同決定引入哪些藥物,再與藥廠合作,包括安排採購及供應,確保患者獲得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當局近年已積極結合康健中心及部份私營醫療機構力量,推出「慢病共治計劃」,鼓勵合資格市民就糖尿病和高血壓這兩種常見的慢性疾病進行篩查;又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市民每兩年到私營機構篩查。這類定期檢查有利提高早期發現危症或慢性病的機會,避免因進入末期而需要指定貴價藥物等開支,政府應盡快針對高危群組,推出更多同類篩查計劃,例如肺癌初期是沒明顯病徵,當局應鼓勵有吸煙經歷的人士接受篩查,例如是最先進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以發揮早發現、早治療的作用。

正如​醫衞局局長盧寵茂教授所言,公營醫療收費改革有利加強『貧、急、重、危』病人醫療保障。今次改革合理分配醫療資源,當局應扮演牽頭角色,以今次改革為契機,與「重預防、輕治療」的方針結合,改革目前的藥物資助制度,並透過減稅鼓勵更多市民買全民醫保,以及推動更多慢性病或危疾的篩查計劃,從源頭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實現習近平主席去年勉勵香港提及的「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以及「切實排解民生憂難」。

肺癌病人關注組
召集人 吳樂文

下一篇

甚麼高危人群需肺癌篩查? 2025年中國腫瘤整合診治指南怎麼說 ›